解题析题促提升 | 我校举行语文高考试题“说题”大赛
来源:
|
作者:衡水泰华中学
|
发布时间: 2025-10-08
|
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风浩荡催桃李,教研深耕正当时。为深耕高考语文命题规律,提升教师解题析题能力,搭建学科教研交流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解题、析题、命题的能力,促进学科组教研水平提升,切实推进我校“三年一体化”教培研改良行动,我校高三语文学科组于2025年10月2日上午举行语文高考试题“说题”大赛。
本次活动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近三年新高考试题作为比赛内容,闫梦娇、赵月颖、高影影、李菲、马静蕾、崔金叶6名教师全面理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围绕考点分析、命题立意、解题要求、引导教学等方面展开说题,共同探索“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命题趋势与教学实践路径。
比赛中,参赛教师在对高考试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饱满的热情、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讲解逻辑缜密,详略把控精准,重点内容阐释透彻。在试题剖析环节,从命题立意的深度挖掘、思路方法的系统梳理、解题路径的细致推演,到知识拓展的合理延伸以及备考策略的科学规划等多维度,进行了全面、严谨且深入的解析,充分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独到的教育智慧与创新思维。
在比赛中,闫梦娇老师指出诗歌需注重情境导入、意象的理解和整体情感的判断进而理解主旨,通过分析意象而由象入情,从已知推得未知,能有效区分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答题时的逻辑和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动态。
赵月颖老师分析了2023年高考诗歌的考查要点,预设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寻求突破点,溯源立本,以题促思;化散为整,精选命题素材,设置整体情境;建立真实、富有意义、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言情境。
高影影老师以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原题为例,以思维发展为罗盘,在命题中洞悉未来,在解题中前瞻趋势,唤醒对高阶思维的培育自觉。
马静蕾老师以独特视角为刃,深入纵向分析了近三年来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简答题命题规律及答题策略,劈开传统试题壁垒,在多元维度中辟出一条通往核心素养的蹊径,将素养培育熔铸于命题肌理,让知识考查与教学实践浑然一体。
李菲老师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剪纸艺术深度分析2025年高考语用题,主张“审美、思辨、传承、融通”,指出在高考命题中体现规范性、语文性、生活化。她强调“沉浸式阅读”,让学生将自己“浸泡”在生活中的语文氛围中,感受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情怀巧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学情的敏锐洞察。
崔金叶老师以提取诗歌关联知识为抓手,重视对诗歌理解、分析、鉴赏、概括能力的培养,强调命题解题应兼顾量与质,注意从不同层面(如识记、理解、运用)进行考察,提出命题时考虑试题内容的覆盖面,兼顾诗、词、文等各种体裁,为学生推开评价融合的轩窗。
赛后,评委对参赛教师的说题内容进行了点评,和参赛教师进行了沟通交流。
专家教师潘慧敏对参赛教师的精心准备和专业素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高考评价体系”“学科任务群”“诗歌内容要点”等维度进行了点评及阐述,指出说题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今后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是为了引导老师重视对高考真题的研讨。
高书雅主任肯定了我校的这次说题活动,认为走在了我校教研的前沿。她结合新课标要求,指出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高有效地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具备的能力,要关注高考题,研究高考题。评委的点评为活动增添了深度。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参赛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既肯定优点,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教师成长。
高聪聪主任从专业角度肯定了参赛教师的表现,也提出了细致的建议和改进方向。课标是教学指南,教师要深入解读课标的总目标和年段要求,明确学业质量测评要求,让解题指导思路更清晰。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结合学情,落实课标要求,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升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本次说题比赛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交流平台,激发了教师教研热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不仅是对教师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引导教师深化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提升试题研究能力,提升课堂效率,明确未来教学方向和备考重点的切实途径。教育之路且长,但教育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俯身耕作教学厚土,命题里凝结着岁月沉淀的赤诚,如老圃育花,每一处设问都浸透着对语文本真的守望。本次参赛教师各尽其能,各展风采,彰显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