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基引领 智启未来 | 衡水泰华中学高中拔尖学生培养峰会首日精彩直击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风送爽,秋色浩远;群贤毕至,共话未来。2025年10月25日,由河北金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衡水泰华中学承办的 “强基政策调整下高中拔尖学生培养峰会暨高效备考策略研讨会” 隆重启幕。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近千余名教育管理者、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齐聚衡水湖畔,共同开启这场为期两天的思维激荡。

图片

当前,“强基计划”政策深化与“县中振兴”战略实施正在重塑高中育人模式。时代向我们提出了关键的叩问:如何在政策变革中把握机遇?如何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大会上,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又充满实践智慧的主题报告与发言,为与会教育同仁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精神盛宴。

01

开幕致辞:

凝聚共识,共绘教育新图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晨的泰华校园,书香氤氲。会议在学生们精心准备的《筑梦新时代》开场表演中拉开帷幕。大会由衡水泰华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王伟主持,他用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展现了学校的办学成果:“2025年高考,我校吴一诺同学以703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第三,物理组合强基率突破90%,清北班平均分达652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科竞赛、艺术体育等领域百花齐放,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升学质量的完美统一。”泰华中学高水平的艺术表演与硬实力的高考数据引发了现场参会人员的真诚赞叹!

图片

在热烈的掌声中,衡水泰华中学校长巩建英为大会致开幕辞。巩校长开宗明义,指出 “教育必须从育分转向育人,从知识覆盖转向能力素养生成” 。他进一步分享了泰华的教育实践:课堂始终围绕 “学生的起点、目标、路径与效果达成” 四个核心问题设计,致力于激发学生思维。在学校管理上,学校坚信 “班主任强则班级强,学科组强则校强” ,并创造性地提出 “每一个人都是班主任,每一个人都是心理导师” 的全员育人理念。他强调,“稳住好心态就是稳住大未来。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守望,更是脚踏实地的耕耘。” 在“强基计划”深化调整的背景下,学校将持续推进“导学固”教学模式与“探思联”学习模式的深度融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图片

随后河北金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致辞,对远道而来的教育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阐述了本次峰会在“强基计划”深化调整与“县中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期待与全国教育同仁一道,共同探索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共同托举美丽的中国教育梦。

02

政策解读:

把准方向,明晰培养路径

图片

薛海平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教授带来了首场主旨报告 《强基政策调整下的拔尖人才培养政策解读及路径选择》 。薛院长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宏观的政策视野,从国家战略高度深入剖析了“强基计划”的核心逻辑与未来走向,为各校精准把握政策风向、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提供了权威的理论指引和前瞻性的路径思考。他的解读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为高中拔尖人才培养指明了精准发力方向。

战略背景与时代使命

薛海平院长高屋建瓴,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阐释了“强基计划”的深层逻辑与时代使命。他指出,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尤其是在世界科技博弈白热化的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已成为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的核心关键。他援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核心文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明确“强基计划”的核心定位就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旨在选拔和培养一批能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工程师。

政策演变与招生模式深度解析

薛院长的报告对“强基计划”的落地实践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如清北通过强基计划录取比例)揭示了高考招生格局的深刻变化。报告重点梳理了三大核心招生模式:一是依据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破格入围”;二是凭借高考总分或“单科极致分数”获得资格;三是“复交南模式”在高考出分前完成校测。他特别指出,近年来政策呈现出收紧竞赛破格门槛、增设前沿交叉工科专业、强化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新趋势,专业设置已从纯基础学科大量转向“空天动力”、“AI生物学”、“智能芯片”等国家急需的交叉领域,体现了从“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的培养目标升级。

机遇、挑战与前瞻性建议

最后,薛院长辩证地分析了强基计划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该计划为学生提供了直达顶尖学术资源、免去考研焦虑、直通国家战略预备队的巨大机遇。但同时,他也郑重警示了三大核心挑战:一是生涯规划的“锁定效应”,学生需对专业有深厚兴趣和清晰认知,因原则上不可转专业;二是高强度的学术压力,动态进出机制和早期科研训练对学生抗压与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极高;三是需警惕功利性报考,避免与国家“坐冷板凳、做真科研”的初衷背道而驰。最后,他呼吁中学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冲击强基计划时,必须引导其进行长远与理性的生涯规划,确保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可持续性与实效性。

图片

图片

03

管理分享:

精细治理,赋能高效备考

图片

巩建英

衡水泰华中学校长

衡水泰华中学校长巩建英作《精细化管理及高效备考策略分享》专题报告。巩校长结合学校丰硕的办学成果,系统阐释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管理智慧,系统解密了泰华中学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位运行。报告内容扎实、策略具体,充分展现了学校领航人的风采与泰华的办学底蕴,让与会同仁感受到了泰华教育品牌背后的硬核实力。

图片

理念引领,

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范式

巩建英校长的报告开宗明义,深刻阐释了学校治理的顶层设计。他提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高站位决策”,其根基在于确立“教师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一线教师置于组织金字塔的顶端。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实践模型,强调管理不是冷冰冰的制度约束,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引领、服务与示范。这套体系旨在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真谛,最终形成一种自觉、高效、绿色的校园文化生态。课堂革命,聚焦思维生长的教学新实践

在教学主阵地——课堂,巩校长带来了极具创新性的“2385”高效课堂模式。该模式通过对40分钟课时的精细化切分,强力保障学生的当堂吸收与深度思维,实现从“教完”到“教会”的本质跨越。他犀利地指出,高效课堂的核心指标是学生的“思维量”,并具体化为“三度”:激情度、专注度与思维紧张度。针对不同课型,他提出了精准的实施策略,尤其强调习题讲评课要实现“举一反三”到“多题一解”的升华,其“动笔是思考的开始”这一论断,更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在了实处闭环教研,锻造无缝衔接的执行力文化

巩校长将卓越的成果归因于“不打折扣的执行力”,而这源于严谨的教研闭环与精准的教学落地。他详细介绍了“四备一研”的集体备课机制,要求教师将课备在“本上、书上、心上、纸上”,并与高考命题方向紧密对接。整个教学流程形成“备课——研课——听课——评课——反思”的良性循环,并通过“作业批改不隔夜、习题讲评不隔天”等刚性原则确保效率。最终,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素质下的绿色教育”愿景,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精准的赋能下找到自己的成才路径,彰显了学校深厚的教育情怀与坚定的行动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4

县域振兴:

扎根乡土,谱写教育华章

图片

张瑞荣

魏县第一中学校长

会议同时聚焦“县域振兴”,魏县第一中学校长张瑞荣以《“县域绿色振兴”与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为题,分享了她在县域教育一线45年的坚守与突破。在她带领下,魏县一中实现了2025年清北录取29人、一本率96%的里程碑式突破,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诠释了“教育为民”的初心。

价值铸魂,以责任文化凝聚奋进力量张瑞荣校长的分享,是一部用“责任”二字书写的县域名校奋斗史。她将“责任”树立为魏县一中的精神图腾和核心素养,系统地构建了学生的“四大责任”观(对国家、对学业、对学校、对家庭),深刻阐述了“责任越大,动力越足”的育人逻辑。在学校治理上,她力排众议,采用“校级领导直兼年级主任”的扁平化模式,革除了内部“分部”管理带来的内耗与掣肘,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强大执行力,为学校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精准施策,以教师转型与尖子生突破驱动发展

面对师资底子薄的现实,张校长聚焦内力提升,首创“三备三研”备课制度,以集体智慧对抗个体局限。在尖子生培养上,她展现了大刀阔斧的魄力与智慧:通过“双班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斗志;推动教师角色从“讲授者”向“教练员、裁判员、服务员”转变,倡导教师“装傻”的艺术以激发学生潜能;并为尖子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在高三复习中实现精准打击。这套组合拳,体现了她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智慧。闭环育人,以极致服务成就托底情怀

张校长的教育理念充满了“爱生如子”的温情与坚定。她致力于构建一个无缝的“闭环育人”系统,从门卫、校医到生活老师,校园的每一个岗位都是育人环节,其服务标准直接对标“假如是我的孩子”。她坚持“不放弃一个”的托底教育,将平均分和学生稳定率纳入硬性考核。在家校关系上,她主张“专业人干专业事”,以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真心付出换取家长的绝对信任,化繁为简,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她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极高的升学率与充满人文关怀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图片

图片

图片

首日收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理论探索之余,与会嘉宾移步操场,观摩了泰华中学闻名遐迩的激情跑操展示。学子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响彻云霄的口号、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构成了一道流动的育人风景线。这场不仅体现了学校精细化的日常管理,更让与会者切身感受到了衡水泰华中学激情教育的磅礴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泰华中学TAIHUA

图片

图片

首日议程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从政策解读到校园实践,从校长谋略到管理细节,一天的研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会议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与方法启迪。与会者带着满满的笔记与思考离去,并对后续的专题报告与九大学科分会场研讨充满期待。

10月26日,会议将进入学科深入研讨阶段。华东师范大学张琰彬教授将带来 《AI赋能——落地的实操工具》 ,九大学科分会场将同步开展命题研究与课堂观摩……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交流都是智慧的碰撞。教育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继续携手,共赴明天之约!明日精彩继续,敬请期待